全省一等奖!请听德阳教师讲述雪域高原育人故事
2025年07月10日 10:52: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优秀作品名单,德阳中学刘骞的作品《素心托高洁 化作光明烛》荣获一等奖。
该活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的通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开展“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的通知》要求,采取“市(州)/高校推荐——省级评审——推荐全国分片区展示——推荐全国展示”的形式,旨在通过“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挖掘发现一批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总结提炼优秀经验,弘扬师德正能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刘骞老师讲述的故事——
当车窗外的青翠山峰被白雪覆盖,当城市的高楼变为广袤的草原,我的头又开始隐隐作痛。
我知道,大巴车已经爬上高原了,再有两个小时,就要到达阿坝县中学了,我脱下身上的薄外套,换上厚重的羽绒服。
8个小时的车程,我又一次往返于德阳与阿坝县之间,去到那个“放不下的地方”,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帮扶老师的日常。
这一切都开始于2022年5月。
当党中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号召下达,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
同为德阳中学教师的妻子说:“你去吧,我支持你,我知道你的想法!”
而这场缘分要从2019年说起。
2019年,“四川云教”直播平台开设,我担任德阳中学第一届直播班教师,在云端与藏区的孩子们“对话”。
我发现,自己的力量似乎可以穿越云层,惠及到更多的孩子,给予他们些许微光。
因此,当我得知能够与孩子们打破线上的壁垒,面对面地交流时,我激动不已。
回到学校,作为政治老师的我,主动请缨:“我是党员,我去!”
我马上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于是,37岁的我,收拾行装,带着全校师生的重托踏上了这趟帮扶的征程。
一场看似说走就走的帮扶之旅,实则是我的圆梦之途。
坚定选择,走出适应第一步
初到阿坝县中学,学生们因为高原紫外线的原因,个个肤色黑红,但脸上始终洋溢着羞涩纯真的笑容。
每当从他们身旁经过时,一句句“老师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这是我初上讲台时最深刻的记忆,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淳朴与善良。
正当我想大展拳脚之时,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
零下20度的严寒,缺氧的环境,干燥的空气,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口干舌燥,晚上喉咙干痛,会反复醒过来喝水,我经受着多方面的挑战。
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头痛难忍、彻夜难眠,上课的时候,头比学生还晕。
回想起当初自己的豪言壮语,我自嘲道,万事开头难,熬吧,总会慢慢适应的。
我一边上课,一边吸氧,讲了几分钟课又继续吸氧,氧气瓶终日不离手。尽管跌跌撞撞,却也在慢慢适应。渐渐地,教学也走上了正轨。
两地分离,留下只因放不下
自然条件的恶劣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逐渐消解,可对家庭的思念和亏欠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
支教的第一年,我女儿才两岁,电话里那一声声“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让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支教的第二年,妻子传来了好消息,她怀孕了,我们即将迎来家庭的第二个孩子。
欣喜之余,想到妻子独自产检,想到她独自照顾幼儿的身影,又满是愧疚。
视频通话时,关心的话语似乎因为两地分隔而微不足道,担心的叮嘱又像哽在喉咙没法说出,最终化为心底翻涌而出的酸楚。
但当组织询问是否需要轮换时,妻子却支持我留下:“家里这边有我,你不要担心,那边马上就要高三了,更需要你!”
这一刻,我们是夫妻,是同事,更是“战友”。
也许,在对家庭的支持上,我们相隔两地背道而驰,但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我们为着同一个目标,相向奋进。
千方百计,只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
来到阿坝县中学,我发现同学们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怎么办呢?
我想,我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为了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我和同事们一起,去同学们家里家访,我让同学们教我学藏语,教我捏糌粑,教我跳锅庄。
渐渐地,我跟同学们熟悉起来,此时,我才了解到同学们真实的想法。
有同学告诉我:“刘老师,我家里有一百多头牦牛;夏天的时候,我还能上山去挖虫草、贝母,它们能卖很多钱,我为什么要去卷学习呢?我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呢?”
我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文化知识是最安全的财富,即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盗贼,也偷不走你学到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本领,你才不会向困难和挫折低头,才能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勇气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把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给同学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励志演讲、学生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理想信念对于人生的巨大意义。
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的人生目标逐渐清晰起来,他们会告诉我:“刘老师,我也想像您一样,当一名老师。”“我想当一名警察”“我想当律师”“我想当非遗传承人”等等。
在他们的人生理想之中,不再只有牦牛、虫草和贝母,更有诗和远方,更有家国天下。
有了学习的动力,其他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同学们的基础比我想象中的更薄弱,没关系,我放慢速度,将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再讲;记不住,没关系,我不厌其烦,利用晚自习一次又一次给他们不断加深记忆,并教给他们科学的记忆方法;差距大,没关系,我个别辅导,有空闲时间就扎在教室里,为同学们补弱补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没关系,我根据同学们的性格特点,一对一进行指导,为他们量身定制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知道,帮扶工作,对于高原上的孩子们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打开孩子们通向理想世界的那扇窗,让他们看到未来,只有看到了未来,才能为当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我所教的班级,39人参加高考,政治单科成绩60分以上的有12人,其中,还有两名同学上了80分,毫不夸张地说,这绝对创造了阿坝县中学近年来单科成绩的最高纪录。
引领示范,传承教育家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教育学生,我把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当成头等大事。
我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我要像当年我师父指导我一样,去指导我现在的徒弟。”
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家精神的传承。
我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
徒弟要去参加公开课,我一遍又一遍帮助徒弟理清思路,修改教案、课件。大到课堂整体框架的构建,小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甚至每一个肢体动作,我都细心地给出意见。
课堂上,我们是师徒,共同提高;课堂下,我们是朋友,畅谈人生理想。
徒弟也很争气,在去年阿坝县举行的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了第4名;在今年阿坝州举行的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为了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传授给更多的人,我把阿坝县中学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组织起来,定期召开教研会。
在每周四的集体教研会上,我总是率先示范,率先发言,和大家一起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
10余次的示范课、专题讲座,让青年教师们大受启发,促进了青年教师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在青年教师们的队伍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其实,教书育人,并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无非是无数个日日夜夜默默地坚守,教育帮扶工作也同样如此。
如今,回望那片我曾经付出三年心血的土地,阿坝县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深深地融入了我的心里;阿坝县中学已经成为我心心念念永生难忘的人生驿站,刻骨铭心,意义深远。
在阿坝县中学三年的帮扶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化为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跨越雪域高原,永远陪伴激励我不懈追寻的教育梦想,永远陪伴照亮我终生坚守的教育人生!(供稿/供图:德阳市教育局)
编辑:王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