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德阳  >  教育卫生

联盟送健康: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把康复专科“种”进乡镇

2025年06月23日 16:02: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夏风掠过川西平原,高坪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广场前人头攒动。72岁的李素芳(化名)在义诊台前伸出布满皱纹的手,德阳医院康复科一病区主任何波手指精准按压在她僵硬的关节上。“以前腰痛要去德阳市里,现在专家直接到家门口了。”她喃喃自语道。

这一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下称“德阳医院”)将一块沉甸甸的牌子带到了高坪镇——“德阳市中医康复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在广汉市卫健局副局长王羽翔、高坪镇党委书记张冬等人注视下,德阳医院院长陈万军与高坪镇卫生院院长肖尖的手紧紧相握。

家门口的名医”如何落地生根?

“加入专科联盟是里程碑!”肖尖在授牌现场难掩激动。他的卫生院承载着数万乡镇居民的健康期盼,却长期面临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困境。如今,德阳医院作为四川省首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试图用“联盟”纽带破解这道难题。

陈万军看得更深。他在致辞中直指核心:联盟建设是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关键落子,更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拓展模式。德阳医院作为德阳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单位,其康复科更是全市首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科室。当这样的资源与乡镇卫生院的基层网络结合,改变的将是整个区域医疗生态的毛细血管。

8年前,德阳市中医康复专科联盟初创时,技术辐射与基层的“技术饥渴”便形成共振。如今,高坪镇成为联盟新成员,标志着这张网正加速覆盖最末梢。陈万军承诺,德阳医院将通过定期技术指导、带教帮扶、人员培训,建立上下联动的“造血”机制。

一场义诊背后的资源流动密码

义诊现场成为联盟协作的微缩试验场。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总院”)和德阳医院的15位专家团队,展现出资源流动的清晰路径:总院—德阳医院—高坪镇。

专家们在卫生院病房开展教学查房,广场上则排起长队。杵针、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前排满好奇的村民,养生茶包和防疫香囊等特色制剂被领取一空。短短半天,超过200名群众获得了多学科问诊与中医体质调养指导。

“核心目标是深化分级诊疗,系统性提升基层能力。”王羽翔点明了联盟的政治深意。他提出的三点期望构成闭环:德阳医院要发挥技术辐射作用;高坪镇卫生院要成为居民信赖的“健康守门人”;两院协作必须让群众真实享受健康红利。

康复版图下沉重塑就医路径

随着牌匾挂上,一条新的就医路径正在高坪镇居民脚下铺展。未来,区域医疗协同的图景已清晰可见:

技术通道:德阳医院将定期派驻康复专家下沉,参与疑难病例诊疗;

人才通道:为基层开放进修培训与远程教学;

转诊通道:双向转诊与远程会诊平台将缩短救治距离;

学科通道:联合开展临床路径制定与科研合作。

“这意味着居民在镇上就能获得常见病、慢性病的专业康复,疑难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诊,康复后顺利回家。”现场一位卫健系统观察者指出,高坪镇卫生院的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中医康复能力将显著提升,其服务效能还将辐射周边乡镇,成为区域分中心。

当夏日的阳光洒在“中医康复专科联盟”的牌匾上,陈万军的结束语显得格外实在:“未来要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形成乘势而上的合力。”此刻,李素芳们关心的或许并非宏大叙事,而是下一次专家何时再来。但她们朴素的期待,恰是国家推动分级诊疗、资源下沉最真实的回响——让优质中医康复服务不再囿于城市的高墙之内,而是吹遍乡镇的街巷。

德阳医院康复科8年技术积淀终成区域枢纽;高坪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年内建成;一张康复网络覆盖广汉市数十万农村人口。(供稿/供图: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 廖晋)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