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扭乡村产业“牛鼻子” 德阳乡村振兴这样做
四川新闻网消息 (记者 徐昭磊)11月4日,“2021全国主流媒体德阳行”采访活动进入第4天,来自全国近30家中央、省级媒体走进德阳市罗江区二龙村,看产业发展,体验乡村人居环境。
走进金山镇二龙村苗圃,依稀可见有黄美人、明日见、爱媛、大雅等10余个名优柑橘种苗正茁壮生长。该村革除以前小而多、多而杂的种植结构,把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用于扶持高效和必须的经济作物种植,实现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
二龙村的新气象,是近年来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大考中,德阳交出了优秀的脱贫攻坚德阳答卷:全市累计减贫8.14万户17.94万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兑现了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期间,德阳首创防返贫监测预警长效机制、首建市州级消费扶贫生活馆、创建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等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现场会、全省统计监测现场培训会在德阳召开。2020年,德阳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德阳主动适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征程,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紧迫任务,努力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
房前微田园,菜蔬伸手就能采摘;屋后生态庭院,栽花种树、休憩纳凉。如今在红伏村聚居点,已是一幅“桃花源”生产生活景象,让这里的居民实现了推窗见绿、开门是公园的美好生活愿景。红伏村位于旌阳区孝感街道,地处德阳市西北郊区,距市区仅1公里。上世纪60年代,在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勤劳勇敢的孝感人民开创了“红光精神”。红光村一度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学大寨、赶红光”成为了当时响亮的口号。2007年红光村与伏凤村正式合并为红伏村。
50年后的今天,红伏村启动了“三变五社”改革,红伏村先后成立集体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情况来看,成功实现了“两个翻番”的目标,“三变五社”引领下的 “政府引导+集体主导+企业投资+村民受益”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三变五社”改革动力来自于德阳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不断探索。在乡村振兴中,德阳下好规划编制“先手棋”,以镇村规划试点为契机,统筹规划乡村产业、统筹规划新村建设和统筹公共服务,紧扭乡村产业“牛鼻子”,打造农业全链条产业化,让更多农民参与融入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制定标准、锻造品牌,实现一产增加值和农民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和排位持续上升。同时优化民生建设“保障网”,加快水、电、路、通信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抓好人居环境“促提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让乡村呈现新房、新村、新貌。
下一步,德阳全市上下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保持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抓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